發聲首頁> 發聲高校> 青少年發聲獎> 【視覺魔法學院-攝影學程】負責任的製本-小誌工作坊

【視覺魔法學院-攝影學程】負責任的製本-小誌工作坊

2020/01/20


文/泰佑

近幾年來關於「文青」族群不斷地擴大,成為了指涉拿著相機,發著無病呻吟的文章,模糊了原先的意思是勇於發表個人思想與標誌自己獨特性的青少年。而青少年發聲獎創立以來,本就希望讓青少年吹起號角為自己發聲,透過攝影學程的工作坊課程,小誌(ZINE)的初次認識,介紹學員們瞭解這項媒材,讓圖文的分享,在現實上方便製作,理念上也能夠有效地傳達。
 

來到關於小誌製作的課堂,同學們理想當然地認為以書籍的基本介紹為重,來自犬吉工作室的武翰老師,卻熟絡的播放起兩、三部電影的開場畫面,結束後便問起了學員們的想法。「我平常很喜歡看這些電影開場,這裡頭往往需要處理最大量的資訊,包括影像、配樂、剪輯以及標題文字,該如何配對,其實跟做一本小誌相為謀。」武翰老師說。談到與電影的關係,特別說到藝術家保羅.克利,「關於世界的所有」都是藝術家能夠(必須)拿出來使用的,它不應該是一本百科全書,單純記載物質的編碼,因為世界的內在本質,即感性情感,必須存在,才有哭、才有笑。只有憑藉個人抒發,才能夠創造無限自由,暢所欲言/為的創作。
 

雖然強調藝術來自作者本身,但老師也提及藝術家烏里西斯.卡列昂所說的:「在舊藝術中,文本寫作只是寫作者通往讀者這條鎖鏈的第一環節;在新藝術中,寫作者肩負所有歷程的責任。」同為創作本身,最直白的歷程莫過於對排版設計以及五花八門的裝訂選擇,除了小誌的內容外,更要將小誌整體視作為「你的作品」。初步認識、理解小誌身為創作媒材的存在,同樣以書籍、紙材當作媒介的攝影書,我們又應該如何判別彼此?關於這個問題,學員們爭相發表意見,討論從外觀的材質、內頁的配置,一路到內容的選擇。其中包括製本上的尺寸大小,學員們也特別分享對於「小」誌的格局,不應該由字面上限縮。作為小誌的初衷,應該是盡可能地滿足傳遞資訊。
 

回頭談到創作者與書之間的關係,武翰老師邀請每位學員須實際製作一本小誌,並為這本書簡單論述其概念,老師提供五顏六色的色紙及海報傳單讓學員們隨意挑選作為製本基底。在選擇上,學員們大多挑選與海報底色相配對的色紙,來作為整體的一致性;製本素材的部分,老師供應的彩色玻璃片,為書籍的質感增添多樣性。學員們此時的選擇則多鎖定與基底相對比的色調:黑白海報上的黃色玻璃片、灰色紙卡上的粉紅紙樣,凸顯異質的存在;關於文字,老師則特別要求學員們必須挑選字卡的加入,選擇字卡的所有內容,又或是隨意剪貼某幾個單詞,但文字加入的必要性,同時也是在考驗學員們對於圖文並存的操作。有些學員們將字卡作為圖像進行設計,有些則是透過字卡的剪貼,形成另一段為自己發聲的字句。所有的選擇,都是在盡可能地貼近最根本的想法。
 

 

一本簡易的小誌,製作素材包含紙張的選擇、文字的運用,能夠快速又方便的傳遞個人訊息。或許練習在製本過程中沒有明確目的,隨著個人喜好挑選有興趣的顏色、材質、文字,但這本書的意義卻也演變成作者的意識集。作品的創作確實是世界之大,如何包裝創作便屬於作者的責任。作為媒材的小誌,能夠有效發聲則是屬於它的使命,與同質性高的攝影書相區分,或許就在於除了視覺觀感外,更包含其他感官直接衝擊;訊息的傳遞上,也因為媒材的多樣性,能夠最吻合創作者的內在本質。
 

 

 




會員帳號 加入會員
會員密碼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