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聲首頁> 發聲高校> 青少年發聲獎> 【視覺魔法學院-短片學程】故事的基礎是人物,角色建構工作坊

【視覺魔法學院-短片學程】故事的基礎是人物,角色建構工作坊

2019/05/13


動態影像,從電影、短片,甚至到Youtube等網路影音,生活中都可見它的存在,更是日常人們彼此溝通的重要媒介,青少年發聲獎短片組課程,透過一系列的講座與工作坊,重新帶領同學們認識這項媒材,並使用它講述生活中的有趣故事。
 

不同於常見的影像課程先從器材操作開始,動態影像作為媒體媒介,同樣也具有傳遞「訊息」的能力,而傳遞什麼訊息?如何運用動態影像來乘載?更是發聲獎課程的重點。首堂課程【故事的基礎是人物!角色建構工作坊】,發聲獎邀請到藝術家兼民間譚講述者楊雨樵老師,帶領同學們從民間譚的故事來認識創作的起點「人物角色」。
 

使用口語傳唱的民間故事,往往來自某些早年的真實經驗或歷史,在傳唱過程中難免被誇大。老師說明,我們自己覺得合理的事情,其實跟這個世界是不相容的。民間故事創作的角色,乍看之下不合理,但卻又是真實故事的一部分。以往的經驗讓人們覺得可愛的角色一定要有一定的扮相,但真實的社會中並不如此。面對這個不合理,也因此我們更要去描述這個角色。
 

雨樵老師強調「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點奇怪,批判的衝動要先忍住,先細細的描寫他、觀察他是什麼人,最後沒有退路的時候,再去批判他。」
 

有魅力的故事往往都有衝突在其中,以往創作者透過依附時事讓對話有衝突,或是透過情緒化的角色來引發衝突。但這會讓前段明明互動很好的角色,在後面卻產生一個奇怪的衝突。這便是創作者沒辦法依照角色的骨幹,只是依據自己的價值觀在對話。若是讓觀眾發現這個慣性,故事的樂趣也就沒有了。
 

要創造角色的骨幹,先從練習描繪開始,而描繪的對象更適合從自身下手。在課堂中,雨樵老師請同學們練習用物件的顏色、形狀、聲音、動作來代表自己。有同學認為自己是瓶可樂,擁有紅色熱情的外觀、不停的氣泡聲如同想法的豐富;也有同學形容自己是個黑色的書包,面對學習是痛苦所以黑,取出跟放入的動作如同學習的過程。

同學分享物件的形狀、聲音與動作,並解釋其與自身的關聯

 

透過有趣的練習,雨樵老師讓同學們不用形容詞,而用外觀、形體來描述自身的個性。練習描繪的過程,是讓同學培養觀察的眼睛,將日常中人物拆解,人物的一舉一動、外型,都是塑造一個人物的個性,其個性便是這個人的價值觀、是故事角色的骨架。如同在影像中,觀眾僅能用外型、聲音與行為舉止來產生對角色的感受。

 

課堂的最後,雨樵老師提點大家,從幾何的特性開始練習,漸漸運用更細膩的方式來描述角色的實體,甚至是角色所在的場景,最終才能讓角色以他獨有的性格,來推展故事的前進。

 




會員帳號 加入會員
會員密碼
驗證碼